
价格: ¥158.00
购买链接:https://music.sonyselect.net/page/album.html?id=3382
作品简介:
肖斯塔科维奇于1953年创作e小调第十交响曲。这部被称为“解冻交响曲”的作品创作于斯大林死后,全苏联知识分子高压政策解除,社会进入崭新时代的环境下。该作至今被认为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中期风格回归的最高代表,也是作曲家十五大交响曲中无与伦比的杰作之一。尽管《第十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各方见解不一,但其思想和艺术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持不同观点的人都不否认这部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水准。丰富的生活和创作的经验,苏联人民的生活和他们争取和平的斗争直接影响到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创作。作品反映了由新的战争威胁引起的不安,以及由于和平与进步势力的增强带来的希望。这一切确定交响曲所具有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内容。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了肖斯塔科维奇典型的“慢启动”的奏鸣曲式。从低音弦乐声部缓慢、阴沉、凝重的引子开始,为全曲定下了悲剧性的基调。具有俄罗斯抒情歌曲特征的主部主题由单簧管主奏,小提琴以对位声部相随,非常温柔、忧伤和诚挚。展开部可谓是缓慢启动,长久积累的压抑和痛苦在此爆发。它汹涌澎湃,不可阻拦,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冲突,表达着痛苦和抗议的巨大激情。
第二乐章:是常见的谐谑曲风格,主题域的音色先后涉及弦乐的固定音型和旋律,木管沙哑的齐奏,小鼓粗野的滚奏,情绪猛烈而尖锐,犹如狂风暴雨急骤而来,对人们构成了巨大威胁。中间部具有顽固、乖张和恐怖的特性,仿佛演出了一场魔鬼的舞蹈。情绪在再现部更为激烈,随着乐队全奏而咆哮向前,不可一世。无论该乐章描绘的形象究竟是不是指向斯大林,这一形象无疑都是作为反面形象来描绘的。
第三乐章:在情绪上接近第一乐章的沉思和冥想,以此表明了整个交响曲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作曲家对黑暗势力的毫不畏惧与努力抗争的交响宣言。
第四乐章:从低音弦乐开始陈诉,双簧管成为对答乐器。这一引子突出了抒情和沉思的特点。音乐进行一度又转向到苏联青年歌曲天真无邪、轻快活泼的形象上去,给人乌云扫尽、豁然开朗的感觉。各个主题在展开部得到充分发展,既对比尖锐,又在性格上相互接近。当进入全章也是全曲高潮时,乐队全奏威风凛凛,势不可挡。
作曲家简介: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生于圣彼得堡,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享誉世界;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引起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