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 ¥158.00

购买链接:https://music.sonyselect.net/page/album.html?id=3385

作品简介:

《降B大调第七号钢琴奏鸣曲》,作品83号,始于1939年,完成于1943年。这首钢琴奏鸣曲和同一作曲家的第六号、第八号共称为《战争奏鸣曲》,由里赫特于1943年1月18日首演于莫斯科。此奏鸣曲曾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所以有人称其为“斯大林格勒奏鸣曲”。作为二十世纪经典作曲家之一的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共创作了九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第七钢琴奏鸣曲》被认为是最杰出的一首。该作品以二次大战为创作背景,用普氏个性化的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真实深刻地再现了残酷的战争场面,集中地反映了战争中人们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这首奏鸣曲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坐立不安的快板和小行板(Allegro inqueito—Andantino—Allegro inqueito—Andantino—Allegro inqueito),奏鸣曲式,以七个片段组成。开头先奏动机1的音型B,引出动机2。敲击的动机节奏1引出动机4,动机4的半音阶进行音型C将节奏改为逆行,形成动机5。与动机5前半部分的半音型相对的是后半部大调化分散和弦D,在与动机1中不安定音程导出动机6。最后出现的是动机7,以无调性构成。
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Andante caloroso—poco più animato—più largamente—un poco agitato—Tempo Ⅰ)开头内声部展现美妙的主题后转调发展,改变速度后形成一种新旋律,主题和新旋律变奏后达到高潮,从高潮滑入低音部的顽固低音静下来后终结。
第三乐章:急促地(Precipitato),以八分音符为单位,2-3-2节奏,曲式为A-B-C-C-B-A型,最后以艰难的技巧排山倒海的音量构成灿烂的终结部。

《C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典雅的田园风格式的作品,作品中表达出作曲家身处于异国他乡时内心的孤独、困惑与矛盾。这首作品是唯一一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国外生活时期的钢琴奏鸣曲,1923年在法国巴黎完成,作品的意义很深刻,能够真正体现出普罗科菲耶夫本身的创作实力。他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更多的创新与探索,采用了新的题材和构思,表达出俄罗斯民族音调悠长的抒情性,并且巧妙地把传统的旋律创作手法、调性基础与20世纪新的音乐创作风格做了有机的结合。可以说这部作品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1918年以前本国学习阶段的创作手法,开启了回国后创作的新探索。

《C大调第九钢琴奏鸣曲》作于1947年,1951年首演,1955年出版。这部奏鸣曲属于普罗科菲耶夫晚年时期的作品。这时作曲家已经重病缠身,是在病情刚有所好转时写成的,其技巧平易,调性明确,结构严谨,旋律性强,和声音响单纯,表现了作曲家晚年回归自然的创作作风。从音乐形象来看,推测作曲家可能是在表现对同年生活的回忆。在普罗科菲耶夫自己写作的回忆录中,曾写到在童年时的乡村家居中,白天在花园里尽情玩耍,晚上睡觉前,听到远处传来妈妈在演奏贝多芬奏鸣曲、鲁宾斯坦的抒情小品的情景。在这部奏鸣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回忆童年幸福时光的心情。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快板,主题主题采用了和声与复调相结合的写法,各个声部的和声与线条的进行脉络清楚地交织在一起。副部带有双调性的意味:旋律声部在b小调,而和声声部主要在G大调。展开部写得很精炼、流畅。主部的再现不在原来的C大调上,而是在低半音的B大调上,作曲家由此表明了“半音调性同一性”的和声思维特点。在乐曲的尾声,预示了第二乐章的主题材料,形成了独特的乐章之间的连接部。
第二乐章,喧闹的快板,谐谑曲,三部曲式。前面部分的音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普罗科菲耶夫晚年“人老心不老”充满童趣的心态,尽情嬉闹、疯狂地奔跑、恶作剧。所有的小孩子童年经过的这一切历历在目。经过一个简短的连接,进入中间部分。最后的结尾处又是第三乐章的音调的预示。
第三乐章,行板,抒情性乐章,二重三部曲式结构。其中一部分旋律充满了温馨的家庭生活情调,另一部分则包含各种音阶、琶音以及“哈农”式的手指练习音调,大概是作曲家对童年时苦练钢琴的生活写照。但童年的辛苦最终融化于幸福的回忆中。
第四乐章,回旋奏鸣曲式。主部、连接部以及副部均具有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进行曲特点。中央插部则是亲切的儿歌音调。在最后的尾声中,第一乐章的主题再次响起,并在冥想中轻轻地结束。

本站严禁盗转,下载资源都会追踪到账号IP,发现一律封号封IP处理!!珍惜自己账号!!解压密码www.oppsumax.com